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08 点击次数:115
图片
有句话是说:“如果你的执行力,跟不上你的认知,那你所有的认知都是一种精神内耗。”
而在我看来,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任何执行力跟不上认知的情况。
如果一件事你觉得自己明明知道,但就是无法付出行动力真的去做,本质上就是认知低下的表现。
因为看似什么都懂的人,最容易思路不清晰,分不清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,看不到关键点。
而这种认知低下的典型表现就是「完美主义」和「过度准备」。
因为分不清主次,所以试图面面俱到。
因为看不懂规律,所以总想一蹴而就。
因为想不通结果,所以习惯自我否定。
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一套标准化教育所遗留下的思维惯性。
也就是我们人人都想考高分,但是人人又都非常害怕参加考试。
而一旦没有考好,就意味着努力的白费以及整个人的全面失败。
只是,学生时代的我们就算再害怕,时间一到也必须走进考场。
但是长大之后,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,没有强制规定考试时间。
甚至连出题人都不存在,没人告诉我们要做什么题以及怎么做。
所以结果就是,即便我们内心对于考满分的欲望非常强烈,但宁愿一直学习、计划和准备。
看似很勤奋努力,但是却连走进考场的勇气都没有,因为只要不行动就不用面对考试结果。
放到现实中就是,我们总是过度思考、过度准备,试图找到完美的最佳方案。
每天思维中的想法异常活跃,计划相当长远,但实际一直待在安全的舒适区,没有付出任何具体的行动。
一边不停学习和不断准备,感觉自己在努力在进步;一边内心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一些事情,但又因为行动上的停滞和拖延,不断陷入内疚、怀疑和自我否定。
而让一个人陷入过度准备,并且难以行动的根本原因在于:你想推迟失败。
实际上要让自己的执行力匹配上认知的唯一方法,不是研究捷径一蹴而就,也不是制定拆分目标。
而是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、最简单的模式,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优化,最终让它变成想要的样子。
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,叫作「盖尔定律」,是指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,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。
也就是说,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很难发挥出理想中的作用,你必须先从一个简单且可行的系统开始构建。
拿创业举例,如果一个创始人,刚开始做一个项目就是租写字楼,招一大堆人,跟投资人讲复杂深奥的商业模式,这个项目大概率做不起来。
而绝大多数大获成功的创业项目,刚开始只是一个人先发现了某个需求,自己想办法去满足它。
挣到第一桶金之后,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,引进资源。
客户咨询太多,应对不过来,于是雇用客服;
产品大受欢迎,需要规模化,于是找人研发;
团队做大了,需要处理法律问题,于是组建法务团队……
慢慢地,从一个人,到两三个人,再到十几个人、几十上百个人。
缺什么,补什么。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,再去扩充它、优化它,一步步把它做大。
而这才是做成一件事的底层逻辑。
换到个人身上,如果你想要开始做一件事,你需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问题:
如果把所有的改变简化成一件事,这件事应该是什么?
找到这件事,立刻开始行动,先建立一个最简单的行动系统,然后根据反馈不断去优化它,直到实现你想要的愿景。
拿我自己举例,我在决定放弃商业咨询和流量操盘的业务,要做自己的个人IP账号之后。
过去工作中懂得的所有赛道分析、定位理论、转化逻辑、营销方法、产品设计等等经验和方法论,反而成为了我开始做账号的最大阻力。
我每天殚精竭虑地调研各种内容、账号、产品,然后规划自己的内容方向、产品体系以及转化路径,整天处于穷思竭虑的状态以至于常常整晚整晚的失眠。
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,我脑子里产生过无数的想法,又无数次被自己推翻,试水过几个方向,又在怀疑中退缩。
结果就是,整个人每天在巨大的精神高压中陷入深度的焦虑和内耗,明明实际什么都没做,却极度的疲惫和倦怠。
而一切的改变真正开始发生,源于我在某一天崩溃后,终于决定放下过去所有自以为有用的商业理论和流量技巧。
每天就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,就是找到一个自己发自内心想要表达的观点,写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案,然后做成视频发出去。
不在乎数据、不考虑转化,更谈不上任何商业模式。
每天只需要想自己今天想要写一个什么话题,自己有什么值得分享的观点和方法,就这样一直写,一直写,于是半年的时间,「无限进化的Doria」这个账号就在全网涨粉超过60万。
所以,允许自己笨拙,允许自己犯错,允许失败发生,也允许胜利延迟。
完美是冰冷的雕塑,而残缺的才是跳动的生命,那些我们以为的裂痕,其实是让生命的光亮透进来的缝隙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